English

谁的“心太软”

1998-01-1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心太软》的流行是近年歌坛上最令人惊奇的现象,这大概不会有什么疑问。几乎可以说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心太软》席卷了大江南北,它的音带是今年唱片界卖得最好的,以至于有人由此认定港台歌曲的又一次高潮即将来临。

是谁“心太软”

不会是任贤齐,这个实际上已经唱了很多年的歌手,恐怕他自己也在纳闷他的歌何以获得如此广泛的欢迎。

自然也不会是对《心太软》的流行从来没有心理准备更谈不上有所预料的乐评人如我等,相反,在纪念世界唱片120周年,中国唱片90周年的音乐会上,看到任贤齐演唱时的火爆场面,很多人仍然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这么火?

但一首歌的流行一定是有道理的,解答的关键自然还是谁的“心太软”?

答案也是明显的,所有喜欢这首歌的听众的“心太软”。

因为任贤齐并不是一个新出道的歌手,也不是一个听众熟知的偶像,他的火爆只能归结于《心太软》这首歌:因为这首歌并没有经过常见的媒介上的大规模宣传,所以他的火爆也不能说是炒作的结果;还因为评论界几乎没有作出任何敏感的反应,可见他的火爆几乎完全是听众的选择。

“心太软”是什么心态

三分正常人的善良,三分失意者的无奈,三分徘徊者的矛盾,还有一分坚强中的孤独。

“心太软”概括了人生中带有强烈共性的心态瞬间,也具体地对应着现代人在都市生活中面临各种矛盾冲突中的困境。这恐怕是它能够引发强烈共鸣的基本原因。虽然“心太软”并非唯有今日生活中才有的现象,但一切需要自己承担的境遇却是都市生活中对曾经习惯于依赖于群体生活模式的人们从心理到行为上的真正挑战。于是,《心太软》这首歌既导致了认同,又似乎提供了一点安慰和鼓励。

事实上,面对生活的挑战,每个人都必须明白“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道理,必须作出强者的姿态,但同时又无法摆脱心灵中哪怕是瞬间的软弱;同样,在古典的情感方式在现代生活中逐渐消失的时候,对待情感人们也不得不越来越努力作出“潇洒”和“超脱”的姿态,同时仍然要为情感生活中每一点遗憾和失意、痛苦而“心软”。这就是《心太软》恰逢其时的基础。

这也似乎又提醒了创作者们在流行歌曲中歌词的重要性,尤其是捕捉即时性社会心态的重要性。在歌词创作特别是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中,最重要的是对社会心态的及时反映,最失败的是脱离社会心态的空话,无论是豪言壮语还是无病呻吟。假如我们回首十几年来成功的歌曲,就会发现歌词的成功常常是歌曲成功的关键,有些歌词甚至由此而成为时代的流行语汇,变成一个特定时期的文化符号。如1979年“咱重摆美酒再相会”,1980年的“光荣属于80年代的新一辈”,1984年的“无论走到哪里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1986年的“一无所有”,1988年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1989年的“跟着感觉走”,1990年的“好人一生平安”,1991年的“星星还是哪个星星,月亮还是哪个月亮”,1992年的“因为牵了你的手,没有明天可回头”,1993年的“涛声依旧”,1994年的“谢谢你给我的爱,帮我渡过哪个年代”等等。

流行音乐在本质上是大众的,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它受到强烈的商业性影响,但脱离了大众的,违背生活真实的作品,即使现代传媒的包装再华丽也无法保证它的生命力。这也是屡屡为歌曲创作的实践所证明了的。

自然,这并不是说凡流行的一定是好的,优秀的。有些作品是消极的、平庸的甚至是不够健康的也常常在一定的时候流行,例如1988年的“囚歌”风潮就是典型的例子。但在这种情形下,它的流行也一定反映了某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同样值得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探讨,从中发现社会层面上的一些问题,此所谓孔子所说的从诗歌中可以“观风俗,知得失”的道理。

所以,《心太软》的流行,社会学上的意义要大于音乐上的意义,歌词上的成功要大于音乐上的成功,歌名上的成功又是歌词成功的关键。它反映的心态不是单纯的,而是一种复合的心态,其中不乏无奈,却也有几分自我激励。它不是分量很重的作品,却是一首非常应时的作品。它未必能够流传很长时间,却可能成为一个时期的突出标志。

自然,顺便可以说的是,《心太软》的流行又一次衬托出目前国内创作特别是歌词创作的乏力和缺乏生气,它的流行未必会成为港台歌曲又大举流行的前导,但却可能给徘徊于困境中的唱片业一些有益的启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